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论文博客 > 文章 当前位置: 论文博客 > 文章

如何挖掘出潜伏的原创者?

时间:2022-07-15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近些年,国家与社会格外重视原创工作,为此设立了多种基金项目,想通过评审制寻觅原创工作和原创者。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应予点赞。

然而,从实战层面来看,评审制实施效果欠佳,这是因为:

1.评审专家依据的是旧知识,而原创者往往颠覆了旧知识,故以旧知识为基准衡量原创工作,会得出错误的判断,以至于把原创工作拒之门外。

2.评审专家往往混淆原创工作与大幅改进式工作的区别,前者是指以前所未有的思想建立了新原理、新理论、新方法等,且意义重大;后者是对前人工作较大的修补或完善,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评审专家容易理解和接受后者,故觉得支持后者心里有底,这就造成后者往往得到资助而前者几乎被全灭的窘境。

3.绝大多数的评审专家,未做出过原创工作,故难以甄别原创者的工作究竟“新”在何处,是否前所未有。譬如,某项理论工作,虽用到了以前的数学理论(工具),但只要提出者的学术思想是前人未想到的,且据此建立的理论模型是独一无二的且意义重大的,这样的工作应被视为原创。然而,由于评审专家对何谓原创工作的理解不到位,往往给出负面意见。刘益东先生曾一阵见血地指出:“让做不出原始创新者去评议他人的原始创新,结果不言而喻。”徐匡迪院士也认为:“搞项目评审、专家投票,往往把颠覆性技术投没了。

4.若评审专家以申请人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为标准判断其未来能否做出原创工作,这更不靠谱,理由是:

1)一般把有国外学术背景的且在国际会议上做过主旨报告的、担任过国际学会组织负责人或会士的、被老外夸过的诸如此类学者,被视为有国际学术影响力;这些学者之所以受到这样的礼遇,主要源自其在顶刊发表过高被引文章。然而,高被引文章几乎都是跟踪热点的工作,属于改进式创新,不能算作原创。试想,以前未做出原创工作的学者,靠大项目支持未来一定能做出原创工作吗?起码我尚未听说过(见下述)。

2)目前,初步做出原创工作的学者,或正在为发表着急,或正在被四处围攻,或等待进一步的验证,何来国际学术影响力!不过,以后随着工作被同行的逐渐认可,原创者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才随之显现出来。因此,如果目前以有国际学术影响力为标准,恰恰把这样的学者踢出圈外。

纵观科技史,原创工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其往往是学者深思某关键问题后灵光闪现的产物,而非是计划的产物、砸钱的产物,且靠评审制选拔原创工作也难以奏效。再者,原创工作与年龄无关、与职称无关、与资历无关,也与学科无关,故要挑选出真正的原创者,不应预设任何人为的篱笆。

在现阶段,不少原创者处于潜伏状态,鲜为人知。为尽早挖据出潜伏的原创者以让其大展宏图,我建议:

1.有担当和有较高学术鉴赏力的大咖,宜甘为人梯、奖掖后进,主动担任“伯乐”,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推荐之。有关部门对推荐有功的大咖应给予奖励。

2.潜伏的原创者宜主动拜访潜在的“伯乐”,给其讲解自己的工作,以争取其的帮助和支持。据我所知,热心的“伯乐”数量虽少,但并未绝迹。

3.国家有关单位宜设立“原创挖掘组织”,该组织的任务是安排工作人员主动下基层寻访各领域的普通学者(有一定学术鉴赏力且公正,但无头衔),让其推荐已初步做出原创工作的学者。大部分普通学者心里门清,在私人场合会知无不言。

如此,才能让潜伏的原创者尽早脱颖而出。

总之,从当前的实际国情出发且按科学规律办事,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力,此乃上上策也。

相关:

如何甄别基础科研中的原创工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73013.html

原创之四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85666.html

如何解决原创性工作发表难的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0626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47216.html

上一篇:为何我对此实证结果不开心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2 个评论)

| [36]杨正瓴   2022-7-15 13:11 (待审核)

请等待系统审核
| [35]杨正瓴   2022-7-15 13:11 (待审核)

请等待系统审核
| [34]杨正瓴   2022-7-15 13:10 (待审核)

请等待系统审核
| [33]杨正瓴   2022-7-15 13:10 (待审核)

请等待系统审核
| [32]杨正瓴   2022-7-15 13:10 (待审核)

请等待系统审核
| [31]杨正瓴   2022-7-15 13:10 (待审核)

请等待系统审核
| [30]杨正瓴   2022-7-15 13:09 (待审核)

请等待系统审核
回复 | 赞 [29]齐庆华   2022-7-15 09:44

原创是什么,为什么而原创,挖掘发现原创本身就是一种原创,挺希望原创不是充数的被原创,更希望真正的原创早日被原创。为了原创我们都是原创者,原创的原创还是原创---敬伯乐。
回复 | 赞 1 [28]吴超   2022-7-15 09:23

原创的东西,更多的是一些ideas,孕育发展阶段很难得到实证和被普遍认同,而且短期又很难付诸实现。原创者如果把原创的ideas摆了出来,即使后面得以实证了,在现实的伦理道德和游戏规则之下,最后还能算他(她)的?凭什么?凭科学网的博文?一旦服务器崩溃了烂了,啥都没了(最近新浪网的博客一关闭就是几个月,还不知能恢复?)。因此,有公心和热爱科技且有经济实力的老板们,不烦先资助创办一个或一批可以发表有争议或得不到现有专家认可的论文或想法,先让原创者的ideas有个公开的平台和拿到原创者凭条,这一点很重要。然后再经过时间和实践的筛选,基金委在此基础上再选择资助。
回复 | 赞 [27]檀成龙   2022-7-15 08:50

《原始创新评价方面的旁观者效应与对策》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1273073.html
回复 | 赞 [26]檀成龙   2022-7-15 08:43

挖掘原始创新成果、挖掘原始创新萌牙、挖掘弟子以外的创新人才简称 “三挖” 。把 “三挖” 工作列入高级专家的一项工作职责并进行考核;“三挖” 工作的业绩要大力宣传并给予表彰;发表学术论文记工分,“三挖” 工作的业绩也要记工分。
采取以上措施以后,愿意充当伯乐的高级专家就会慢慢增加。
回复 | 赞 [25]齐庆华   2022-7-15 08:25

从原创本身是孤独内敛的,这是品质涵养,文化属性所决定,一折腾,不可求的东东就蒙上了渴求者外张的味道,把原创内生艰辛孕育期拉入急功低俗的文化氛围,作为文化本位的拓展,原创已然失去原生本质,这可能是原创者所不可求的,因此急不得。毕竟原创要先归0,那个1的孕育可能是我们不可理喻的,然而却是我们当下宽容文化慢慢素养的,守住淡雅,静待芳华也许是我们更多要作而能做的。
回复 | 赞 2 [24]彭振华   2022-7-14 22:58

多少原创,已破土而出,需要提供展示舞台,如国家创办“原创期刊”,科学网开设“原创专栏”,各种新理论,新观点,标新立异的成熟,半成熟都可公开接受检验,真正的原创,不是细节改变,不是只有同行才能辩认,区分,原创,其它行业更容易发现。
回复 | 赞 [23]郑新奇   2022-7-14 22:43

易经、论语也算是原创了,属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回复 | 赞 [22]周清   2022-7-14 22:24

我们的雨刮,妥妥的原创,但即将落地了,不要说太多了,话多了,就扯淡了,落地就是王道
回复 | 赞 1 [21]崔锦华   2022-7-14 21:39

秦老师的建议大方向是正确的!但何日又如何才能实现此宏愿呢?!
回复 我认为,要想实现此宏愿,只有当相关权力部门将此议题作为国家战略目标而制定出可执行计划并坚决执行时才有可能;而要达到此目标,只有集群力而为之,有识之士集体发声!
2022-7-15 09:251 楼(回复楼主) 赞 | 回复
回复 还有一种辩论制也可行,但因为较复杂且难实施,我没在这篇文章中提及。我大致说一下框架吧。
评审专家与答辩人面对面辩论。汇报、质疑与回答问题全程通过网上直播让大家监督,投票实名制,投反对票的要公开说明充足理由,投赞成票的不需要说明理由,弃权票不计。
若答辩人说服了专家,即使因为专家的认知局限和(或)利益冲突,也不能投反对票;故意投反对票的,予以惩戒,且投票作废。若答辩人不服投票结果,有权申请仲裁(可请高素养的老外担任仲裁者)。
2022-7-15 11:092 楼(回复楼主) 赞 | 回复
回复 | 赞 1 [20]代恒伟   2022-7-14 20:00

提供一个舞台,让潜在的原创者登台亮相,王婆卖瓜,台下的评委不要只拘泥于科技界的权威,也可以来自于产业界人士,原创科学和技术的遴选要分开。
回复 | 赞 [19]杨正瓴   2022-7-14 19:37

一、科学上的一些“奇迹年”
   (1)科学诞生 1543,维萨里与哥白尼,1543 – The year of science
   安德烈·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1514-12-31 ~ 1564-10-15),著名医生、解剖学家,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与哥白尼齐名,是科学革命的两大代表人物之一。《人体构造》、《天体运行论》。

   (2)牛顿1666,1666 – The year of wonders, Isaac Newton
   (3)爱因斯坦 1905,1905 – Albert Einstei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5694.html
  
不知道
1543,维萨里与哥白尼
有木有【国际学术影响力】?
回复 | 赞 [18]杨正瓴   2022-7-14 19:32

1666的牛顿奇迹年,不仅
木有【国际学术影响力】,
连【家庭影响力】都木有啊!
   
达尔文自费“进化论”。
回复 | 赞 [17]杨正瓴   2022-7-14 19:30

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等【奇迹年的1905】原创事情的爱因斯坦,失业或业余。

也木有【国际学术影响力】啊!
回复 | 赞 [16]杨正瓴   2022-7-14 19:28

1673年31岁的牛顿(Isaac Newton)为什么要退出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史晓雷   2022-3-5 15:55
因为招来了非议和困扰,牛顿想清静清静,仅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28150.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否可以加入到您的博文里?  
  
牛顿都木有【国际学术影响力】啊!
只有【被骂】的影响力。
回复 | 赞 [15]孙长利   2022-7-14 19:26

  
回复 | 赞 [14]杨正瓴   2022-7-14 19:07

2022-01-23,[恸哭] 科技原创:早已不属于年轻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22295.html
回复 | 赞 [13]杨正瓴   2022-7-14 19:02

对于难以预测的创新,应该广撒网,让大量研究人员做各种不同的研究,
确定能顺利进行时实施“选择与集中”的方法比较合适。
  
日本铃鹿医疗科学大学校长丰田长康

小岩井忠道(科学记者),2022-05-30,确保人才和时间恢复研究实力,日本的政府支援劣于韩台等国家与地区

https://keguanjp.com/kgjp_keji/kgjp_kj_etc/pt20220530000003.html
回复 | 赞 [12]杨正瓴   2022-7-14 19:00

在基础研究的0~0.5阶段,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漫无目的的探索未知的研究,完全无法规划与预测,它理应由科学共同体中最具理想主义情怀的个体来承担,科学史的研究已经无数次证明这类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比较稀少的,他们是基础研究队伍的核心圈层,这一阶段国家只需要辅以不计任何回报的适当投入即可。

   毕竟从功利主义评价模式向理想主义评价模式的转变是一种彻底的认知转变,也是灵魂拷问,而这些我们已经遗忘得太久了。

李侠. 激励机制与评价决定基础研究的未来[N].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4日16版:新科技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02/24/nw.D110000gmrb_20220224_2-16.htm

https://epaper.gmw.cn/gmrb/images/2022-02/24/16/2022022416_big.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326756.html
回复 | 赞 [11]徐耀   2022-7-14 18:11

原创挖掘组织,这不是呼唤民科吗?管科里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回复 | 赞 [10]周忠浩   2022-7-14 17:46

科学还得相信自己学术共同体。技术就放心交给市场
回复 学术共同体?学术勾结体还差不多。就是不能相信他们。
2022-7-15 11:031 楼(回复楼主) 赞 | 回复
回复 | 赞 [9]杨正瓴   2022-7-14 16:52

如何挖掘出潜伏的原创者?力有余而心不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7238.html
   
    利益冲突、“防御性嫉贤妒能”或“防御性否定”,
   
    在高低颠倒、中材大用的情况下,防御性嫉贤妒能普遍存在,人才内耗严重。
回复 | 赞 [8]陈新平   2022-7-14 16:43

不拘一格降人才,设置条条框框的,一律不是为发现原创为目的的。事实上,打工仔=打工+挨宰,即替外国科学家抬轿子,送经费的更容易获得很多项目资助。原创的,尤其是颠覆性的被打压的概率最高。
回复 | 赞 [7]晏成和   2022-7-14 16:21

初步做出原创工作的学者,或正在为发表着急,或正在被四处围攻,或等待进一步的验证,尚未有国际学术影响力。===
近来,我发现了原子核内部质子首先构成微结构,然后形成氦核的1/4/9壳层结构,与核外电子2/8/18全面关联对应。
这应该是核物理的原始创新成果,向国内几家期刊投稿全部被拒。
想伸头都被按死,何谈挖掘出潜伏的原创者?
回复 | 赞 [6]李力强   2022-7-14 14:30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看起来是给不缺钱的博导们集中更多的资助!科研确定是好的研究生态和体制,乃至文化,建议从这100亿里面,匀出一部分用于生态、体制和文化建设。
也让我们拭目以待看明年选出来的第一批新基石研究员的,是有光鲜亮丽的文章清单,还是有卓越的研究计划,还是两者都有。
回复 | 赞 1 [5]檀成龙   2022-7-14 14:06

我的认识:
如果把挖掘原始创新成果、挖掘原始创新萌牙、挖掘弟子以外的创新人才作为院士、**学者、博士导师等高级职称人士的职责,并且像撰写论文一样记工分,把这项职责作为 一项专门的考核内容,那么,愿意充当伯乐的问题估计就解决了。
回复 挖掘原始创新成果、挖掘原始创新萌牙、挖掘弟子以外的创新人才简称 “三挖” 。把 “三挖” 工作列入高级专家的一项工作职责并进行考核;“三挖” 工作的业绩要大力宣传并给予表彰;发表学术论文记工分,“三挖” 工作的业绩也要记工分。
采取以上措施以后,愿意充当伯乐的高级专家就会慢慢增加。
2022-7-15 08:461 楼(回复楼主) 赞 | 回复
回复 | 赞 [4]高友鹤   2022-7-14 13:39

伯乐需要见识需要心胸,缺一不可!
回复 | 赞 3 [3]白冰   2022-7-14 13:28

还要解决 只伯乐 自己人的问题啊。
有时候不是评不出,不会欣赏,还有 资源分配竞争导致 走样的问题。
也许做好的办法,就是像 超级女声 那样选秀,颠覆式创新大赛(已经成熟的就不要参加为了拿奖而拿奖了),
央视长期办下去。
让公众来监督评审的公平性。这是最靠谱的。
回复 | 赞 [2]姚小鸥   2022-7-14 13:10

绝大多数的评审专家,未做出过原创工作,故难以甄别原创者的工作究竟“新”在何处,
回复 | 赞 3 [1]王涛   2022-7-14 13:06

想挖其实也不难,问题是我把你挖出来了,然后我就什么都没有了。中国人在考虑这些方面, 才是非常擅长的。
回复 我的认识:
如果把挖掘原始创新成果、挖掘原始创新萌牙、挖掘弟子以外的创新人才作为院士、**学者、博士导师等高级职称人士的职责,并且像撰写论文一样记工分,把这项职责作为 一项专门的考核内容,那么,愿意充当伯乐的问题估计就解决了。
2022-7-14 14:081 楼(回复楼主) 赞 | 回复
回复 这个就是利益的调整。同行是冤家,教了弟子饿死师傅。当下研究生教育的冲突,根本上就是利益冲突所带来的。一个好的制度,一定是能够协调好这些利益关系的。但是在中国,很显然一些人从来不考虑这类问题,只会让你努力做贡献。
2022-7-14 16:172 楼(回复 1 楼) 赞 | 回复

1/1 | 总计:36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上一篇:谈研究生论文答辩

下一篇:原创之四难

推荐阅读

| QQ:2219005666;QQ: 411507089;|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海鸿大厦;| 电话:18509484016(同微信号); | 投稿邮箱:hflwzx@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9-2055 甘肃论文网(www.gsl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ICP备案号:陇ICP备2020003399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技术支持:甘肃尚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