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已发论文 > 文章 当前位置: 已发论文 > 文章

《考 工记 视域 下角 弓制作工艺初探

时间:2020-09-27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摘 要 :《考 工记 》是 中 国现存 年代 最早 的 记 载 工 艺技 术 的 专著 ,据 郭 沫 若先 生 研 究 此 书撰 作 于
两千 多年前 的战 国时代.《考 工记 》载有 三 十位各 有 专 司职 守的 工 官之 名 ,其 中《弓人 》一 职 ,详 尽 记
述 角 弓制作 的流程 ,为世界 上 古 工 艺史所仅 见 ,弥足 珍 贵.由于 文 字古 奥 ,名物 烦 冗 ,《弓人 》的研 究
者 代 不数 人 .为 弘扬传 统 角 弓制作技 艺,笔者 不揣 谫 陋 ,做 一初 步 的探 讨 ,以期 引起 学术界 的 关注.
关 键词 :《考 工记 》; 角 弓;制 作 工 艺
中图分 类号 :TJ28;G 852.9
文献标 志 码 :A
文章 编号 :2095—3550(2017)02—0068—04
TechniquesofmakingJ
iaogonginKaogongjiperspective
PENG Lin
(CenterforChineseRitualStudies,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Kaogongjiisthe earliest existing monographs which recorded Chinese manufacture
technology,according to Guo M oruo study,this book waswritten in the W arring StatesPeriod
twothousand yearsago.Kaogongjiinclude30 craftsmanofficialintroductionswhich each have
theirown professionalduties. AndthechapterofBow M an introducestheprocessofm aking the
horn bow very detailItStheonly record in theworldancientcraftshistory SO thatitisvery pre—
cious.Because ofthe textare archaic and abstruse,and including num erousincom prehensible
phrases,SO therearenotm anypeoplewho arewillingtostudy.Inordertocarryforward thetra—
ditionalhorn bow crafts,Ican only ignorem y meagerknowledgeon it,and makea prelim inary
discussion,with anaim to attracttheattentionofthe academ ia.
Keywords:Kaogongji;Jiaogong;craftsmanship
角 弓 六材
弓的基本 原 理 ,是 利 用 弓体 的 弯 曲之 势 ,以 其
反 弹力 发 出 箭 矢 ,此 即 先 秦 弓 匠 所 说 的 “反 曲 面
势”.与世界各 国一样 ,中国最初的 弓,无 疑也是用
单一 材 料制作 而 成 ,形 制 简 单 ,功 能有 限.为 了在 战
争 与 田猎 中更 好地 发 挥 弓 的效 能 ,迫 切 需要 提 升 其
收 稿 日期
作 者 简 介
E — mail
2017 一 O4 18
彭林 ,男 ,江苏 无锡 人 ,教授 ,博 士生 导师 ,从 事 中
国古代史与学术思想史的教学研究.
penglin@ tsinghua.edu.cn
射 程与 穿透 力 .先 民在 长 期 的 实践 中 ,反 复研 究 自
然界中不同材料 的特性 ,糅 和复合 ,相济相足 ,使之
成 为一 有机 的 弓体 .
据《弓人》记 载,先秦巧匠制作一把 弓,需要用
及 的材 料 ,有 干 、角 、筋 、胶 、丝 、漆等 六 种 :
弓人 为 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 ,巧者和之 .
“六 材 ”对 于提 升 弓的 质 量 ,各 自 的作 用 如 何 ?
《弓人 》解释 说 :
干 也者 ,以为远 也.
以为深 也.胶 也者 ,以 为
也 者 ,以为 受霜 露也.
角也 者 ,以 为 疾 也.筋 也 者 ,
和 也.丝 也 者 ,以 为 固也.漆第 2期
彭林 :《考工记》视域下角弓制作工艺初探
干的作用在于射远 ,角可以提高箭矢 的速度 ,筋
可以增加箭矢的穿透力.胶的作用是将上述材料紧密
黏合为一体.用丝缠裹 弓体 ,旨在使干、角、筋的结合
更为 坚 固.涂在 弓表 的大 漆 ,足 以使 弓体耐 受 霜露 的
侵蚀.六 材各有 独特 的功 用 ,无法彼此 替代.
六 材不 过 是 大 略 言 之 的类 别 ,每 类 之 下 ,多 有
更为细密的划分.例如《弓人》对 弓干的用料 ,按 材
质优 劣,分为七个 品级 ,柘 木最优 ,其下依次是檬 、
粟桑 、橘 、木 瓜 、荆 ,最 下者 为竹 :
凡取 干之 道 七 ,柘 为 上 ,德 次 之 ,麋 桑 次 之 ,橘
次之 ,木 瓜 次之 ,荆 次之 ,竹 为下.
柘 与蘖 桑 ,均 为 桑 属 ,因木 质 坚 劲 ,弹 性 亦 好 ,
最符合 制 弓的要求 ,相关 的认 识 ,文 献 中俯 拾 皆是 .
《尔雅 ·释木》“粟桑 ,山桑”,郭璞注 :“似桑 ,材中作
弓及 车辕 .”《风俗 通 》云 :“柘 材 为 弓,弹 而放 快.-D]
檬 ,俗 称 “万 年 木 ”,文 献 或 作 桠 ,《诗 ·唐 风 ·山有
枢 》“山有栲 ,隰有扭”,毛传 :“1丑,檬也.”陆机疏云 :
“(楹 )叶似 杏而 尖 ,白色 ,皮 正 赤.为木 多 曲少 直 ,…
人 或谓 之 牛 筋 ,或谓 之 檬 ,材 可 为 弓弩 干 也.,,L2]竹
亦 为 弓干六 材 之 一 ,但 并 非 普通 之 竹 均 可 使 用 ,而
是 特指 一种 名 为“荡”的 、竹 节 长 阔的 大竹 .《说 文 解
字 》云 :“荡 ,大 竹 也 ,可 为 干.”《禹 贡 》“筱 荡 既 敷 ”,
李巡 云 :“竹 节 相 去 一 丈 日荡 .”孙 炎 云 :“竹 阔节 者
日荡 .”[3]
2 六 材 之加 工
六材取 于 自然 界 ,需 要 根据 具 体 功 用 作 仔 细 加
工后 ,方得用 于之 弓.如 弓干之 木获取之后 ,先 要剖析
与分割 .因弓的用途 不 同 ,剖 面的曲直 ,亦有所 差异 :
凡析 干 ,射远 者 用势 ,射 深者 用直.
势 ,指形势.假如本性 自曲,则 可反其 曲为势 ,
形成弹力 ,此即“审曲面势”.曲势薄则力少 ;直则可
厚 ,厚则 力 多.所 以,剖析 弓干 ,要 注意“射远者 用
势”、“射深者用直”的不同需要 ,直则宜射深.
六 材所 产 时 令 不 同 ,寒 暖 有 异 ,若 选 取 时 间 不
当,其才性难 以达到最佳状态.所 以,必须各 以其最
好 的时 令 采 取 .例 如 ,制 作 弓 干用 的 木 、竹 ,以冬 至
所伐为最优.《礼 记 ·月令 》说“日短 至伐木 ,取竹
箭”,“日短至 ”即冬至 ,此 日的木 、竹 之性 最 为坚 韧.
牛 角 的取 用 ,以秋 天所 得 为 最 佳 .《考 工 记 》云
“秋杀 者 厚 ”,所 以郑 玄 说 “取 角 以 秋 ”.弓 的不 同部
位,每每贴有牛角 ,不同部 位的功能不同,对牛角 的
要求也不 同,《弓人 》辨析入微 :
夫 角之 中,恒 当 弓之 畏 .畏 也 者 必桡 ,桡 故欲 其
坚也.青也者,坚之征也.夫角之 末,远 于脑 而不休
于 气,是 故 胞.胞 故欲 其 柔 也.丰末 也 者 ,柔之 征 也.
角长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理 ,谓之牛戴牛.
牛角 的 中段 ,通 常 都 贴 在 弓 隈部 位 ,弓 干 拉 伸
时 ,此处 必然会 随之 弯 曲 ,所 以要 用 比较 坚 韧 的 角.
角 色呈青 色 ,就是坚 韧 的表 征.牛 角 的末 端 ,离脑 部
较远 ,受 脑 气 影 响 较 弱 ,所 以 比较 胞.因为 脆 ,所 以
要选 略微 柔韧 的.牛 角 的末 端 如果 丰隆 ,就 不 会脆 ,
正是 柔韧 的 表 征.二 尺 五 寸 的 牛 角 ,如 果 纹 理 不错
乱 ,根部是 白色 、中段有青 色、末端丰隆 ,那 就非 常
宝贵 ,这一 对角 的价 值就 可 以顶 一条 牛.
取丝 与漆 的季 节 ,郑 玄 说 “丝 漆 以夏 ”,以夏 天
所取 为最好 .唐 代 学 者 贾 公 彦解 释 说 :“夏 时 丝 孰 ,
夏漆 尢 良.”
3 相材之法
选取六材 ,除需要 注意时令之外 ,尚需要有丰
富的实 践经 验 ,其 中之 一 为 “相 ”,即 观 察 材 料 的色
泽 与部位 .如 同一 千 材 ,并非 处 处 为 佳 ,选 取部 位 不
同 ,功效 也不 同.《弓人 》云 :
凡相干 ,欲 赤黑而阳声.赤黑则 乡心 ,阳声则远根 .
弓干材质优 劣,一是观察其颜 色,但凡是 赤黑
色 的材质 ,必定 是 靠 近木 心 部 位 的 ,其性 必 定 坚韧 ,
远 比接近 表皮 的 部 分 为 优 ;二 是 听 其 响 声 ,敲击 木
料 ,若是声音清亮 ,一定是远离树根之木.清儒孙诒
让指出,靠近树根部分之木 ,多为脉理纠结 、不条达
者 ,不适合做弓体.
再如 ,牛角的优劣 ,也每每需要观察 角的厚薄 、
光 泽 以及颜 色.《弓人 》云 :
凡 相 角 ,秋 稠 者 厚 ,春 拥 者 薄.稚 牛 之 角 直 而
泽 ,老 牛 之 角珍 而昔.痰 疾 险 中,瘠 牛 之 角无 泽.角
欲青 白而丰末.夫角之 本,蹙于脑 而休 于气,是故
柔.柔故 欲 其孰也 .白也者 ,孰之 征也 .
“拥 ”字 同“杀”.“秋捐者厚 ”,是 说秋天宰 杀的牛 ,
角厚 肉少 ;“春稠 者 薄”,是 说 春 天 宰 杀 的 牛 ,角 薄 肉
多.“稚生 之角直 而泽 ”,稚 牛 的角直 而 润泽 .“老 牛之
角殄而错 ”,老 牛 的角 轸理 较粗 、不 润泽.久 病 之 牛 的
角,角里污陷不实.瘦瘠但无病之牛的角没有润泽.但
凡好的牛角 ,“本 白,中青 ,末丰”.角的根若近于脑部,
可得和煦之气 ,故而柔软 ,可以得到 自然弯曲之形势,
最适宜做弓.角色白,正是势的征验.
考 察胶 的优 劣 ,同样 离不 开 观察 胶 的颜 色.可 以
用作粘合诸物 的胶并不少 ,如鹿 、胶、马、鼠、鱼、犀等
均能制胶,六者颜色各异,《弓人》逐一列举其色:
凡 相胶 ,欲 朱 色 而 昔.昔 也 者 ,深 瑕 而 泽 ,珍 而
抟廉.鹿胶青 白,马胶赤 白,牛胶 火赤,鼠胶 黑,鱼胶70
江 苏 建 筑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第 17卷
饵 ,犀胶 黄 .凡 昵之 类不 能方.
六 者之 色 ,惟 有 牛胶 为 火 赤之 色 ,最 善 ,其 余 都
非 纯赤 .牛胶 “昔 ”,是 指 胗理 而 抟 圜 ,鹿 皮 之胶 仅 次
于牛 胶.
此外 ,尚有通 过观 察 形状 判 断 优 劣 的 ,如筋 ,要
“小 简而 长 ,大 结而 泽 ”;而漆 ,则 以色 清 为佳 ;丝 ,则
以润 泽为 优 :
凡相 筋 ,欲 小 简而 长 ,大 结 而泽 .小 简 而 长 ,大
结 而泽 ,则其 为兽 必剽 (疾 也 ),以为 弓,则 岂异 于其
兽.筋欲 敝之 敝 ,漆 欲 测 ,丝欲 沈.得 此 六 材之 全 (无
瑕病 ),然后 可 以为 良.
简,郑玄读如简札之简,竹简一片为一札,此筋
条与 之相 似.此 筋 之兽 剽 疾 ,做 弓当亦 一 样 剽疾 ,所
以说 “岂异于其 兽 ”.筋 之椎 打 嚼 啮 ,欲 得 劳 敝 ,所 以
说“嚼之 当孰 ”.漆 要“测”,就 是 如水 之 清 的漆 为 良.
“丝 欲沈 ”,是说 丝 在干 燥 时 之 色 ,犹如 在 水 涑 之色 ,
所 以说“如在水 中时色 ”.
4 六材配合
六 材 的组 合 ,需 要 区 分 阶 段 与 寒 暑 之 节 ,以期
达 到最 佳效 果 :
凡为 弓,冬析 干 而 春 液 角 ,夏 治 筋 ,秋 合 三 材 .
寒奠 (定 )体 ,冰析 瓣.冬 析 干 则 易 ,春 液 角则 合 ,夏
治 筋则 不烦 (乱 ),秋 合 三 材 (胶 、丝 、漆 )则 合 (洽 ),
寒 奠体 则张 不流 (移 ),冰析 滑 则审环 ,审犹 定也 .
凡 治 弓之 材 ,各 于 其 时.“冬 析 干 而 春 液 角 、夏
治筋 ”,液读 为 酵 ,乃 酵 酒 之 酵 ,亦是 渍 液 之 义.秋合
三材 (胶 、漆 、丝 ),干 、角 、筋 须 三 材 乃 合 ,故 秋 为作
弓之 时 ,至 冬 寒 而 定 体 也 .檠 ,弓.至寒 ,胶 坚 而 牢 ,
乃“内之 檠 中 ,定 往 来 体 ”.十 二 月小 寒 节 ,大 寒 中 ,
是冰 盛之 时 .孙 诒让 云 :冬 理 滑致 .秋 合 ,坚 密.此 处
说 ,秋 时漆 讫 ,至 寒 放 入 檠 内 ,则 漆 灞凝 结 无 痕 .至
大寒 时 ,乃 下 弓于 檠 ,而数 数 张 驰 之 ,使 漆 之 当隈 曲
之处 微有 瑕衅 ,以观察 漆 的厚 薄.但 凡 极 寒 之 时 ,物
体 皆脆易坼 落 ,如 果 此 时漆 滔分 析 而 不 坼 落 ,则漆
之和 黏极 佳.
干材 的细 加 工 ,须 处 处 留 心 ,剖 析 干 材 ,一 定
要顺 着 木 理 ;剖 析 角 材 ,不 可 以 歪 斜 ;斫 削 树 木 上
的 节 疤 要 “荼 ”,就 是 徐 慢 ,处 理 平 缓 ,否 则 ,大 修
(长 久 )使 用 之 后 ,裹 在 外 面 的 筋 就 会 因接 触 不 均
而被 磨 损 :
析干 必伦 ,析 角 无 邪 ,斫 目必 荼 .斫 目不荼 ,则
及 其 大修 也 ,筋代之 受病.
为 了确保 弓材 干燥 ,不 易变 形 ,需 要 通 过 浸 、煮
等 方法 进行 脱水 处 理.此 外 ,弓干虽 然 用 整 木 制作 ,
但 为 了达 到 最 佳 效 果 ,其 内侧 还 需 要 垫 衬 木 ,《弓
人 》云 :
故 角三液 而干 再 液 .厚 其 帮 则木 坚 ,薄其 帮 则
需.是 故厚其 液 而 节其 帮.约之 不 皆约 ,疏数 必侔 .
角需 要 煮三 次 ,干需 要 煮 两 次 ,两者 乃 得 相 称 .
“帮”,是弓干内侧的衬木,太厚 ,就会使干木显得太
坚硬 ;太 薄 ,则 “需 ”,就 是 不 充 满 ,使 弓软 弱.所 以 ,
要反 复调 整 ,使厚 薄得 所 ,“约 ”,是 以丝 胶 横 缠 之 弓
体 ;不 皆 约 ,是 说 不 需 要 绵 密 缠 绕 ,但 无 论 约 之 多
少 ,稀疏 必须 均匀 .
料理 于 、角 、筋 、胶 四者 ,以期得 到必 需 的形 状 ,
也需 要把 握好 度 ,恰 到好处 .《弓人 》云 :
挢 干欲 孰 于 火 而无 赢 ,挢 角欲 孰 于 火 而无 焯 ,
引筋欲尽 而无 伤 其 力 ,鬻 胶 欲 孰 而 水 火 相 得 ,然 则
居 旱 亦不动 ,居 湿 亦不动.
弓干 与 角 ,都 需 要 在 火 上 加 热 后 挢 糅 成 形 ,前
者不 得 “赢 ”,就 是 过 熟 ;后 者 不 得 烤 “焯 ”,就 是 炙
烂 .筋需 要 拉 长 ,但 不 得 拉 断纹 理 、损 伤 其 弹 力.煮
胶要 水火 相得 ,以熟 为 限.如 此 所 得 之 弓 ,无 论 居 于
旱地 、还 是湿 地 ,都 不会 变形 .
5 规范与校验
角 弓的制 作 ,有完 整 的技 术 规 范 ,如 弓 的外 形 ,
首要之务是 峻、跗、隈、敝四处在形体上必须达标.
《弓 人 》云 :
凡 为 弓 ,方其 峻 而 高其 柑 ,长其 畏 而 薄其 敝 ,宛
之 无 已 ,应 .下拊之 弓,末应 将 兴.为 拊 而发 ,必动 于
搁.弓而羽 稠 ,末应 将 发.引之 不休 止 ,常 应 弦 ,言 不
罢 需 也 .
弓的 外形 ,两 端 的“峻 ”要 方 ,峻 就 是 通 常 所 说
的箫 .“柑 ”要 高 ,柑 ,或作 弓f寸,指 弓把 的 中部 ,此 指拊
骨 ,宜高 .“隈”要 长 ,隈 ,或 作 孺 ,在 柑 之 上下 .“敝 ”
要 薄 ,敝 ,指 人 所握 持 ,手 蔽 之处 .此 四处 若 能达 标 ,
则 引 弓时若 是“宛 之 无 已”,宛 ,是 引 ;即使 无 休 止 地
引 弦 ,弓势都 能与 之配 合 ,绝 不会 疲 弱不 应.
弓有 六材 焉 ,维 干 强 之 ,张如 流 水.维 体 防之 ,
引之 中参 .维 角撑 之 ,欲 宛 而 无 负弦.引之 如 环 ,释
之 无 失 体 ,如 环 .
弓有 六 材 ,干 是 根 本 ,最 为 强 劲 ,其 余 五 材 ,都
是依 附于 干 而有.干选 得 好 ,以制 约 五 材 ,就 能做 到
“张如流水”,无有难易,强弱得其所.将体 内之于檠
中,则角弓的往来 幅度就能 固定 ;然后可 以防止其
变形 .从 檠 中取 出 弓、拉 满 弦 时 ,弦 中点 与 弓臂 之 间
的距 离 应 为 三 尺 ;此 时 ,角 在 隈 中 的 位 置 要 “撑 ”,
撑 ,就是 正.如 此 ,就 能 做 到 “宛 而 无 负 弦 ”,就 是 弓第 2期
彭林 :《考 工记 》视 域 下角 弓制作 工 艺初 探
体不会扭 曲;“引之如环”,弓体形 态圆满如环 ;“释
之无失体 ,如环”,放矢之后 ,弓体轻松地回归原形 ,
依 然 如 环.
角 弓制作 要 达到 怎 样 的 标 准 ,方 称 完 美 ?从 大
的方 面 而言 ,取 决 于材 料 、做 工 、时 令 ,三 者均 好 ,相
得益彰 ,称为“参均”:
材 美 ,工巧 ,为之 时 ,谓 之 参 均.角 不 胜 干 ,干 不
胜 筋 ,谓 之 参 均.量其 力有 三均 .均 者 三 ,谓之 九和.
九和之 弓,角与干权(平也),筋三侔 (侔 ,犹 等也),
胶 三 锊 (锾 也 ),丝 三 邸 ,漆 三 斛.上 工 以 有 余 ,下 工
以 不 足 .
不胜 ,是对 等、相称 之义.角 、干、筋 三者相称 ,
称为“参均”.测量 弓的拉力 ,三次都 达标,称为“参
均 ”.有 上 述 三 个 “参 均 ”,就 可 以称 之 为 “九 和 ”.九
和之 弓 ,轻 重 相 参 ,角 与 干 的重 量 “权 ”,就 是 齐 平 、
等 同.其 它 材 料 ,筋 三 侔 、胶 三 锊 、丝 三 邸 ,漆 三 蚪 ,
区区之量 ,上工用料精准 ,以此 即足足有余 ,下工则
用 之不 足 .
检 验是 否 良弓的 另一 个 标 准 ,则 是 观察 弓表 的
“潘”,即 漆 的 纹 理 .弓在 使 用 过 程 中 ,反 复 拉 放 屈
伸 ,漆 层最 易起 皱 ,出现 断痕 .《弓人 》云 :
大和 无潘 ,其 次 筋 角 皆有 涛 而 深 ,其 次 有 涛 而
疏 ,其 次 角无 涛.合 潘 若 背手 文.角环 涛 ,牛 筋 赘 (粜
实)潘 ,麋 筋斥 蠖 (斥蠖 ,屈 虫)潘.
大 和 ,指九 和 之 弓 ,六 材 俱 善 ,故 无 漆 涌.其 次
是筋 、角 皆有 滴 而 “深 ”者 ,深 ,是 指 涌 在 中央 ,两边
无 之 ;筋 在 背 ,角 在 隈 ,两 处 皆有 涌.再 次 是 “灞 而
疏”者 ,是说 两边 亦有 ,但 较 稀 疏 ,不 尽 皆 有.再 其 次
是“角无 滴 ”,是 指 隈 里 无 滔 ,箫 与 背 有 之 .“合 涌 ”,
是指 弓表里涌漆相合之处 ,犹如人合手背上文理相
应.“角环 涌”,是说 隈里 的 灞 文 ,其状 如 环 .“牛 筋 黄
滴”,是说 弓背 牛 筋 上 的漆 纹 ,如 同麻 籽.麇 筋 上 的
漆纹 ,犹 如尺 蠖 .
角 弓 正 式 投 入 使 用 之 前 ,必 须 先 行 “和 ”与
“覆”,郑 玄 说 “和 犹 调 也 ”,“覆 犹 察 也 ”,“谓 用 射 而
察 之 ”,即 是 对 成 品作 调 试 ,并 通 过 试 射 考 察 其 质
量.弓有六材 ,但拉放时受力处 ,主要是角、干、筋 ,
故 考 察 的重点 放在 此三 者 .《弓人 》云 :
和 弓彀 摩 .覆 之 而 角 至 ,谓 之 句 弓.覆 之 而 干
至 ,谓 之侯 弓.覆之 而筋至 ,谓之 深 弓.
此 文 中三 次 出现 的 “至 ”,都 应 解 释 为 “善 ”,即
质量 良好 .如 果 该 弓仅 仅 是 “角 至 ”,唯 独 角 的 品质
良善 ,则称为“句 弓”,箭再好也 射不远 ,不堪使 用 ;
如果 是“干至”,不仅 角 好 ,干 的质 量也 是 良善 ,则 称
为“侯 弓”,射箭 时方 向性 较 好 ,可 以用 来射 侯 ;如 果
是“筋 至”,连筋 的质 量也 良善 ,则 称 为 “深 弓”,质量
最佳 ,不仅箭速快,而且射程远,足以射深 ,故名.
6 规格与等差
先秦时代 ,角 弓的使用 已是非常 普遍 ,但不 同
社会身份的人,不可能使用 同一种 弓.《弓人》记 载
了天子、诸侯 、大夫 、士使用 的弓的名称与规格.根
据角 弓 尚未 张 弦时 的状 态 ,以 弓臂 与 弓臂 相 接 而成
规 (合 成浑 圆),可 以得到 如下 结果 :
为天 子之 弓,合 九 而 成规 .为诸 侯之 弓,合 七 而
成规.大 夫之 弓,合 五 而成 规.士之 弓 ,合三 而成 规.
可知角弓分为 四等 :天子 弓合九成规 ,诸侯 弓
合七成规 ,大夫之 弓合五成规 ,士之 弓合三成规.因
合 三成 规之 弓弊 恶 ,不 能人 流 ,故实 际 上 只有 三 等 ;
每 等两 种 :天 子王 弓 、弧 弓 ,诸侯 唐 弓 、大 弓 ,大夫 夹
弓 、庾 弓.
图 1 合 五 而成 规 、张 弓与 弛 弓 状态 示 意
Fig.1 Bendingand relaxingstatus
弓的 反 弹 力 ,主 要 取 决 于 自 干 的 曲 势 .材 质
好 的干 ,质 地 坚 劲 ,曲势 不 会 太 大 .因此 ,可 以 通
过观察 弓体 松弛 时往 外 的摆 幅 (往体 )与 反 曲挂
弦 时 往 内 的 摆 动 幅 度 (来 体 ),判 断 弓 的优 劣 .《弓
人 》云 :
往 体 多,来体 寡 ,谓 之 夹 、臾 之 属 ,利 射侯 与 弋.
往 体 寡 ,来体 多 ,谓 之 王 弓之 属 ,利 射 革 与质.往 体
来体 若一 ,谓之 唐 弓之属 ,利 射深 .
六 弓分为三等 ,王弓、弧弓,往体寡 、来体多 ,乃
天 子合 九成 规 之 弓 ,适 宜 于射 皮 革 做 的盾 牌 、椹 木
做 的箭 靶 .唐 弓、大 弓 ,往 来 体 若一 ,弓体 较 直 ,乃 诸
侯 弓合 七 成 规 ,适 宜 于 射 深 ,也 就 是 远 射 .夹 弓 、庾
弓 ,往 体多来 体寡 ,乃 大 夫 之 弓合 五 成 规之 弓 ,因材
料 薄弱 ,箭矢 乏 力 ,不 能 射 深 ,仅 能射 中侯 之 后不 落
于地,故适宜于射距离相对较近的侯 (箭靶).
《弓人 》所 载 之 弓 ,尚有 较 为人 性化之 一 面 :
(下转 第 91页 )第 2期
赵 爱芹 :高职 院校 混合 所 有制 下 办学模 式探 析
景下 ,混 合所有 制利益共 同体办学 的系统风 险 已大为
减少 .为充分 反 映利 益共 同体 所 受 各 种 风 险源 的影
响 ,一般 考虑来 自参 与主 体 的 4个方 面 的风 险 ,即管
理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道德风险.高职院校和
非校方主体承担风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平均分
担风 险 ,即各参 与主体 间无 差 别地 分 担办 学 风 险 ;二
是赋权 分担 风 险 ,即 根据 各 参 与 主体 投 入 要 素 的 比
重 ,或根 据各 参 与 主 体在 办学 预 期 收 益 中 的分 配 比
例 ,对各参与主体进行赋权 ,各参与主体按照 自己的
权重比例分担办学风险.
4 结 语
高 职院校 的混合 所 有 制 办学 ,既是 教 育 系统 向
经济领域的借鉴 ,又是世界职业教 育发 展的指 向;
既是 “产教 融 合 、校 企合 作 ”的有 效 途 径 ,又 是 “工 学
结合 、知行合一”的平 台.毋庸讳 言,混合所有制办
学在实践 中尚存 一些 问题 ,而造 成这些 问题 的原
因,与其说是 相关各 方认 识 的偏 差或政 策配 套不
足 ,不 如说 是 相 关 理 论 研究 的 缺 乏 .“共 同 投入 、共
同参与、共享收益 、共担风险”的利益共 同体模 式 ,
希 望 可 以为 我 国 高 职 院 校 混 合 所 有 制 办 学 提 供 一
些有益的借鉴.
参考 文 献 :
[1] 国务 院.关 于 加 快 发 展 现 代 职 业 教 育 的决 定 [EB/
OLI.(2014—06—24)[2017—05—21]。httpt}|
scio.gov.cn/ztk/xwfb/2014/gxbjhzyjyggyfzqkxwfbh/
xgbd31088/Document/1373573/1373573——1.htm.
[2] NichollsG.Thechallengetoscholarship:rethinking
learning,teaching,and research [M].New York:
Taylor& FrancisGroup.2005.
[3] 布迪厄 ,华康 德.实践 与反思 :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
猛 ,李康 ,译.北京 :中央编译 出版社 ,1998.
[4] 刘 生全.论教 育 场域 [J].北京 大学 教 育评论 ,2006,4
(1):78—91.
[5] 让一弗 朗索瓦 ·利 奥塔尔.后现 代状态 :关 于知识 的报
告[M].车槿 山,译.北 京 :生 活 ·读 书 ·新 知 三联 书
店 ,1997.
[6] 林曦.弗里曼利 益相关者理论评述[J].商业研究 ,2010
(8):66—70.
[7] 檀钊.职业教育利益 相关者 研究 与分析 [J].河北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 ,2013,18(4):86—88.
[8] 李惠斌.论 职业 教育的利益 相关 者[J].北京 市工会 干
部 学院学报 ,2014,25(4):5O一52.
[9]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 育[M]上海 :华东师 范大学 出
版 社 ,2001.
(编辑 :杨彬 )
(上 接 第 7l页 )
凡为 弓,各 因其君 之 躬 志 虑血 气.丰 肉而短 ,宽
缓 以荼 ,若 是 者 为 之 危 弓,危 弓为 之 安 矢.骨 直 以
立 ,忿孰 以 奔 ,若 是 者 为 之 安 弓,安 弓为之 危 矢.其
人 安 ,其 弓安 ,其 矢安 ,则 莫 能 以速 中,且 不深.其 人
危 ,其 弓危 ,其 矢危 ,则 莫 能 以愿 中.
上文大意 ,但凡做弓 ,尚需考虑使用者的体 形、
志 虑 、血气 等 因素 ,所 以郑 玄说 要 “随 其人 之 情 性 ”.
肥 胖而 矮 、性 情 与 举 止 都 迟 缓 的 人 ,应 该 为 之 制 作
“危 弓”,即 强 劲 的 弓 ,再 配 以柔 缓 的箭 矢 .刚 毅 敏
捷 、天性 急躁 、举 止快 捷 的人 ,则 要 为 之制 作 柔 缓 的
“安 弓”,再 配 以迅 捷 的箭 矢 .若 是 性 情 与 举 止 都 宽
缓之 人 ,而 弓 箭 也 都 柔 缓 ,则 箭 矢 不 可 能 飞 快 地 射
中箭 靶 ,更不 用 说射 深 了.若 是 性情 与举 止 都快 捷 ,
弓箭 也都 迅疾 ,则 很 难 射 中 目标.所 以 ,考 虑 到 以 上
种种 因素 ,弓箭 类 型 与 人 的性 格 的搭 配 ,就 是 不 可
忽略的问题.搭配得当,则有利于心理素质的提升.
7 结语
《考工记 》是两千多年前的先哲们的作 品,我们
可以从中窥见先秦 时代 的 弓匠精神 ,为 制作 良弓,
不辞 辛 劳地考 察 自然 万 物 的性 能 ,从 中挑选 出六 种
弓材.每种材料 之下,又精益求精 ,巧为糅合 ,务期
尽善尽美 ,并制定 成体系的工艺标准 与检验指 标,
科学 而 缜密 ,既美 轮美 奂 ,又切 于 实 用 ,堪称 工 匠 精
神 之典 范 ,今 人读 之 ,犹 不 能不 叹为 观止 !
参 考文 献 :
[1] 李 防,李穆 ,徐铉 .《太平御 览》[M].卷九五八引.
[2] 李学勤.《尔 雅注 疏 》[M].卷 九 ,北京 :北 京 大学 出版
社 ,1999:268.
[3] 李学勤.《尚书正义 》[M].卷 六引.jE京 :北京大学出版
社 ,1999:145.

上一篇:系统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类风湿关节炎护理中的效果

下一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荐阅读

| QQ:2219005666;QQ: 411507089;|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海鸿大厦;| 电话:18509484016(同微信号); | 投稿邮箱:hflwzx@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9-2055 甘肃论文网(www.gsl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ICP备案号:陇ICP备2020003399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技术支持:甘肃尚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安全联盟认证